冬奥村志愿者工作服如何兼具美观和防护功能?

来源:人类工效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年02月18日 05:38:3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022年北京冬奥会正在紧张进行中,运动员们在赛场奋力拼搏、屡创佳绩的背后,有一大批默默付出的冬奥村志愿者和工作人员,保障冬奥村内各服务运行区域赛时服务工作顺利运行。

2022年北京冬奥会正在紧张进行中,运动员们在赛场奋力拼搏、屡创佳绩的背后,有一大批默默付出的冬奥村志愿者和工作人员,保障冬奥村内各服务运行区域赛时服务工作顺利运行。

瑞雪白配以左右对称的三条彩虹条纹,清新的蓝白配色,明亮的迎春黄,身着不同主题工作服的志愿者和工作人员们也是一道流动的风景线。他们穿着的服装均为北京服装学院设计的“具有防护功能的工作服”。

如何在着装上突出职业属性、功能需求,同时又能为冬奥期间闭环内工作人员及志愿者提供健康防护?北京服装学院多名师生组成主创团队,深度研究服装需求,从工作服特点出发进行衍生设计,先后进行三次方案调整,最终呈现出包括引导、住宿、餐饮、清废四个工作类别的功能服装款式及成衣设计方案。

2月9日,北京服装学院设计团队三位主创人员接受了新京报记者专访,揭秘工作服背后的设计理念。

围绕冬奥元素,体现中国传统美学

北京服装学院教师郭昱成主导设计的“双奥之城”主题工作服主要应用于各类引导、咨询、服务等场景。

郭昱成介绍,该套工作服设计围绕“北京与奥运”,服装色彩采用大面积的瑞雪白,以印有“BEIJING2022”冬奥文字图形的前门襟为视觉中轴线,左右两侧对称呈现的三条倾斜式彩虹条纹,表现出中国设计特有的端方正直之美。

“双奥之城”主题工作服主要应用于引导、咨询、服务等场景。受访者供图

其中,彩虹条纹的色彩取自奥运五环色,以渐变晕染的炫彩效果以及大道至简的线性图形,表现北京这座双奥之城从夏季到冬季季节更替的色彩变化。

北京服装学院教师许勃主导设计的“冰雪逐梦”主题工作服主要应用于客房服务场景。

“冰雪逐梦”主题工作服主要应用于客房服务场景,背后以魔术贴粘合,便于无污染式穿脱。受访者供图

“考虑到冬奥村里面的主角是运动员,所以服务人员的衣服图案尽可能不要太多,用单纯的色块来表现服装。”许勃表示,因此服装色彩选取了代表冰雪运动的蓝、白配色,与北京冬奥主题色彩相呼应,视觉感受又清新、舒适,使穿着者能更好地融入冬奥村内酒店客房等实用场景,有利于拉近工作人员与各国参赛运动员的心理距离。

北京服装学院教师万岚主导设计的“筑梦未来”主题工作服主要应用于餐饮服务场景和垃圾清运场景。

“筑梦未来”主题工作服主要应用于餐饮服务场景和垃圾清运场景。受访者供图

万岚介绍,提到餐饮行业从业人员,人们会自然浮现出厨师的职业形象和代表色彩,国际惯例中厨师的服装以白色为标识色,既代表“洁净”,又象征冰雪,为了让服装更好体现冬奥元素,她又选取了奥运色彩体系中的红梅色和天青色等作为围裙部分的配色,在视觉效果上比较柔和舒适,更有亲和感。

满足功能性,具备一定防护功能

除了满足视觉外观需求,工作服还须对闭环内工作人员起到最基础的防护作用。

“对于防护功能,到底用A类(医用)防护还是B类(民用)防护,虽然防护度越高越好,但它是否适用于具体场景?形象展示是否合适?”万岚介绍,在这个问题上,国家卫健委专家也进行了论证并给出建议,选择使用B类防护,即民用防护,以工作服为主,同时具备一定防护功能。

郭昱成表示,在设计上,服装要做好功能性和防护性的协调。

他解释说,功能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工种识别性;二是满足人体运动性,即满足冬奥村志愿者和工作人员基本工作场景间的活动需求。

在防护性方面,服装主要是采用SMS医用防护服特殊面料。其中,首层采用双层纺粘无纺布,由涤纶和丙纶构成,牢固度和耐磨度较好。中间层采用双层熔喷布,过滤性和屏蔽性较好。人们常见的口罩,就是使用的熔喷无纺布材料,保证透气性又对病毒起到屏蔽作用,同时达到绝热效果。最后一层为纺粘无纺布,由多层组合而成,除了耐磨牢固,还可达到视觉平衡,以及亲肤。

记者了解到,“具有防护功能的工作服”的面料全部为国内自主研发,主要采用的是PP淋膜无纺布和SMS医用防护服特殊面料,而针对不同工作场景,使用的服装面料也有差别。

许勃主导设计的“冰雪逐梦”主题工作服,上衣使用PP淋膜无纺布,下装使用SMS面料,防水去油且结实,以方便志愿者完成抖床单、清地面、运垃圾,弯腰下蹲等一系列动作。

文章来源:《人类工效学》 网址: http://www.rlgxx.cn/zonghexinwen/2022/0218/549.html



上一篇:一代经典,佳能单反相机5D3,拥有她、拥有美好
下一篇:2021年度养老家具行业品牌榜

人类工效学投稿 | 人类工效学编辑部| 人类工效学版面费 | 人类工效学论文发表 | 人类工效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人类工效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