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类工效学》栏目设置[10/06]
- · 《人类工效学》数据库收[10/06]
- · 《人类工效学》投稿方式[10/06]
- · 《人类工效学》征稿要求[10/06]
- · 《人类工效学》刊物宗旨[10/06]
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蕴涵的三层关系(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这段漫长的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史表明,在人类的认知水平、实践能力到达一定程度之后,合理定位人类在自然世界中的位置,更有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这段漫长的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史表明,在人类的认知水平、实践能力到达一定程度之后,合理定位人类在自然世界中的位置,更有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农耕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有知识论上的局限性,但人类在经验生活中积淀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些深刻认识、对人在自然世界中地位的把握,至今仍有其启发意义;而工业文明的人类发展史为人们提供了妥善处理人类与自然世界的关系、摆正人类在自然世界中位置的前车之鉴。处理这一层面的关系,需要把握以下三个要点:
第一,人类来源于自然世界,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发展高度依赖自然世界。马克思曾经明确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161 页。因此,人与自然是内在统一的,就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写的,我们“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绝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383—384 页。要走出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困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摆脱近代以来打上工业文明烙印的、将人与自然主客二元分立的惯性思维影响,不再把自然世界看作只具有使用价值的对象性存在,把人与自然世界的关系从工业文明时期的分裂、对抗状态中解脱出来,恢复到人与自然世界的紧密联系之中。因为人类与自然世界关系的本质是:人类并不能脱离自然世界而超然独立,人类就在自然世界之中;人类的生存发展高度依赖自然世界,而自然世界却可以缺席人类,甚至因为不再有叠加的人为破坏,自然世界可以通过漫长自我修复更加生机盎然。
第二,人类应恢复对自然的敬畏,将人类的活动限制在自然规律允许的范围之内。即使人类的科学技术日臻精进,但在自然面前人类仍然是渺小的,在灾难面前生命依旧是脆弱的。马克思曾经指出,人类在占有和利用土地、森林、矿物等自然资源时,仍然需要以理性的方式对待自然界,他在致恩格斯的信中引用了一段摘记:“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破坏的工作不可能永久继续下去,恢复工作才是永恒的。”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年,第251 页。而恩格斯在回顾历史上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案例时也写下了一段经典名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第383 页。因而,人类必须敬畏自然、遵守自然规律,在开发和利用自然的时候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年,第394 页。
第三,认识自然规律、尊重自然规律、运用自然规律,落到实处就是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近代以来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凸现了因无视自然规律、违背自然规律,造成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矛盾尖锐,导致生态危机的出现;在中国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也曾因没有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问题,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留下了生态创伤和生态欠账,生态环境成为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明显短板。要吸取工业文明发展史留下的生态环境教训、大力扭转工业化进程中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自觉以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来指引生产生活活动,首先要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④习近平:《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 年6 月14 日。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做法,在农耕文明时期曾有过成功的实践,在后工业文明时期仍然可以焕发其新的生机与活力。其次,要变革传统发展观,摒弃资源过度开发和粗放利用、过度消费等做法。而发展观的深刻革命,便是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就是在自然世界的承载限度内、在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考量内安排生产和生活活动,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倡导生活方式的绿色低碳,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文章来源:《人类工效学》 网址: http://www.rlgxx.cn/qikandaodu/2021/0514/499.html
上一篇:堇菜下士和他的马提尼克爱人
下一篇:现代办公空间设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