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蕴涵的三层关系(5)

来源:人类工效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年05月14日 05:42:5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三、人类与生命共同体的关系 从人类与自然世界的关系到人类与其他非人类生命的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探讨的逐步深入。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蕴涵

三、人类与生命共同体的关系

从人类与自然世界的关系到人类与其他非人类生命的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探讨的逐步深入。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蕴涵的最深层关系是人类与生命共同体的关系。因为只有站在生命共同体的高度、从人类生存发展与生命共同体休戚与共的角度来理解人与自然、把握人类与生命共同体的关系,明确人类在生命共同体中的角色、承担人类在整个生命共同体中的责任,人类才能更主动地、从更深入的层面处理好人类与自然世界、人类与其他非人类生命的关系,推动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协同进化,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命共同体”的提出可以追溯到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1949 年)。在这本书的经典名篇《大地伦理》一文中,利奥波德提出将共同体的概念从人类共同体扩展到大地共同体,即把土壤、水、植物和动物也包括在内,认为土地(大地)是有生命的存在物、自组织的生命共同体;认为人类的道德关怀范围也应相应地拓展到整个地球生态系统。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一条著名的伦理原则:“如果一件事情着眼于保护生物群落的完整性、稳定性和美感时,那么它就是正确的。反之,它就是错误的。”①[美]利奥波德:《沙乡年鉴》,舒新译,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 年,第231 页。利奥波德的大地共同体将人类还原为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其大地伦理将传统伦理学的人类主体视角转换为生态整体主义视角,大大拓展了传统伦理学关注的疆域,也成为环境伦理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并奠定了生态中心论的理论基石。利奥波德的大地共同体和大地伦理极具开创意义和启发意义,但他把生物共同体直接等同于大地共同体或生态系统,“降低了人类的道德主体性,忽视了人类主体与生物主体的重要差异,容易在道德关怀的强度上犯平等地对待人与生物的错误。”②佘正荣:《天人一体 民胞物与:对生命共同体的道德关怀》,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5 年,第73 页。

2017 年10 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③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 年 10 月 28 日。;2018 年5 月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200 周年诞辰大会的讲话中再次强调,“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④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8 年5 月4 日。“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在反思人类以往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的基础上,把人类生存发展的前途命运和自然紧紧联系在一起,从生命共同体的角度明晰人类在其中的地位角色和责任担当,能够更好地“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年,第525 页。以“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为观照、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旨归,把握人类与生命共同体的关系需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命共同体的理想状态是人类与自然万物之间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共生共荣、协调发展。“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首先肯定了自然对于人类与非人类生命的重要性,指出自然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得以生存、发展的根本仰仗;其次,强调了人与自然的整体性关联、强调生命之网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制约、强调物种之间的共生共存、强调生态圈的稳定和谐。这种稳定和谐的理想状态,“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荀子·天论》),《中庸》将之形容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礼记·中庸》)作为生命共同体中的一员,人类看待人类与生命共同体的关系应打破线性思维,树立系统性思维、复杂性思维,关注人类活动对生命共同体所带来的连锁影响;人类的活动应在自然法则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良性互动,推进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共生共荣、协调发展。

第二,生命共同体也是命运共同体。在生命共同体中,所有成员的关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命运息息相关。而在整个生命共同体之中,人类活动的影响力最大、破坏力也最强。19 世纪美国著名外交官乔治·帕金斯·马什(George Perkins Marsh)在他那部英语世界第一本全面探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性影响的著作《人与自然》(又名《人类活动导致的物理、地理的改变》,1864年)中,在大量的考察研究基础上得出一个结论:人类在哪里都是破坏者,在其落脚之处,自然界就失去和谐。他认为人类为满足生存、发展需要改造自然是必要的,但这种改造要适度、要有可持续发展的眼光。①参见周国文主编:《西方生态伦理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7 年。马什的结论看似武断,但工业文明以来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强度和波及范围前所未有,对非人类生命的繁衍和延续的危害性影响也前所未有,人类已经成为整个生命共同体兴衰存亡的决定性力量。自然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伤害大自然,最终也是在伤害人类自己。“历史地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②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新华网,2013 年5 月24 日。正因为生命共同体也是命运共同体,人类必须“遵循生态规律,按照生物圈可持续进化的约束条件去合理地、有限度地实现自己的利益,维护好所有生命存在的地球家园”,处理好人类社会内部的代内利益和代际利益、处理好人类的非基本生存利益和非人类生命基本的生存利益、处理好人类的生存发展利益和生命共同体的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③佘正荣:《天人一体 民胞物与:对生命共同体的道德关怀》,第84 页。这是从命运共同体的现实紧迫性角度来把握人类与生命共同体的关系。

文章来源:《人类工效学》 网址: http://www.rlgxx.cn/qikandaodu/2021/0514/499.html



上一篇:堇菜下士和他的马提尼克爱人
下一篇:现代办公空间设计的思考

人类工效学投稿 | 人类工效学编辑部| 人类工效学版面费 | 人类工效学论文发表 | 人类工效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人类工效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