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类工效学》栏目设置[10/06]
- · 《人类工效学》数据库收[10/06]
- · 《人类工效学》投稿方式[10/06]
- · 《人类工效学》征稿要求[10/06]
- · 《人类工效学》刊物宗旨[10/06]
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蕴涵的三层关系(4)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第二,要尊重人类与非人类生命的生态位边界。除了生命网络节点相互之间的紧密依存特征之外,生命之网的另一个特征是共生。共生是生态规律之一,生
第二,要尊重人类与非人类生命的生态位边界。除了生命网络节点相互之间的紧密依存特征之外,生命之网的另一个特征是共生。共生是生态规律之一,生态学上称为“物种共存”。生态学上经典的物种共存理论强调物种之间的生态位分化,它对应的是稳定化机制,正是生态位分化促进了物种间的稳定共存。“生态位”又称“生态龛”(Niche),由J·Grinnell 于1917 年首次提出。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生态位已经成为生态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被广泛应用到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多个方面。尽管它在定义上有许多分歧,“但是生态位分化对于物种共存的重要性是普遍认可的。”④储诚进、王酉石等:《物种共存理论研究进展》,《生物多样性》2017 年第4 期。其内涵特征有五个方面:(1)针对的是特定范围内的生命体,往往是一个在时间和空间上连续的生境单元;(2)具备物种生存所需要的所有资源条件,适宜某一优势物种优先生存,并且只有生活在适当环境中的物种才能有效利用资源;(3)是生命体的特殊属性,该属性与物种在群落或生态系统中发挥的功能角色有关,物种的存在或缺失会对生态系统造成影响;(4)体现了有机体与所处生境条件之间的适宜性关系,也反映了同一群落内不同物种之间的竞争或共存关系;(5)生活在同一群落中的种群,在时间、空间、资源利用以及相互作用类型方面都趋于互补,不同生物个体或群体为生存需要占据一定的生态位,于是就出现了对空间、资源的分割和占有过程,竞争、生态位分化而共生的关系随之诞生。①彭文俊、王晓鸣:《生态位概念和内涵的发展及其在生态学中的定位》,《应用生态学报》2016 年第1 期。在生命之网中,生物多样性、物种生态位高度分化,维护了地球生物圈生存发展的总体稳定和平衡,使不同物种之间能够实现有序状态下的共生共存。因而生态位可以理解为自然界在漫长演化进程中为各个物种、种群大致划定的生存范围,有边界、有限度。
生态位理论主要被应用在生物圈内部的分析上,但也可延伸应用于分析人类与非人类生命的关系问题。“对于人类种群来说,生态位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②周鸿:《人类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年,第95 页。人类既是生命之网的节点之一,又是生命大家庭中占绝对优势的物种;既依赖于生命之网,又具有巨大的破坏力量。如何看待和处理好人类与非人类生命的关系,实际上也是怎样明确人类自身生态位的问题。经过长期的进化和发展,人类也形成了自身相对固定的生态位域;在这个生态位域中,有适合人类生存发展所需要的多个生态因子,包括经过世代筛选的相对稳定、安全的食物结构。相对于非人类生命,人类对环境的生态适应度较高,生态位域也相对较宽。当人类越过自身生态位边界,威胁其他非人类生命的生存、挤占其他非人类生命的生态位时,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共存状态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波及影响,也会出现难以预料的后果。在新冠疫情所凸显的人类与野生动物的关系问题上,人类为口腹之欲、为猎奇求异捕食野生动物,实际上是逾越了自己的生态位,用人类非基本的生存利益去危害野生动物基本的生存利益,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内部的微妙平衡,也引发了一场席卷全球的公共卫生安全危机。这场疫情用一串串冰冷的数字警告人类,人类与野生动物之间是有边界的,病毒就在边界之上——病毒是野生动物的攻击武器,也是它们的自我保护铠甲;人类应尊重大自然约定的生态位边界,敬畏生态位边界,尊重非人类生命、维护人类生命与非人类生命的共生共存、维护生态平衡,就是在尊重和保护自己的健康和生命。
第三,在人类生态位域之内利用非人类生命提供的生产生活资源,要有节有度。尊重非人类生命、遵守生态位边界,并不是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人类完全不能利用动植物资源来维持自身的生存发展。人类本身的生物性决定了人类维护自身的生存发展主要依赖动植物提供的食物来源;人类的其他生产、生活活动也需要仰仗生物资源。但人类对非人类生命提供的这些生产生活资源的利用应取之有域,即在人类生态位域的边界之内。而在人类生态位域内对非人类生命的尊重,体现为遵守生态规律,有节有度、合理有效地利用生物资源。这在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中有许多丰富的思想资源可供借鉴。中国古代先哲认为,对物质享受的追求要有节制,对物质财富增长的追求也要有限度,要克制贪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四十四章》)。对生物资源的利用,要从厚德尚生的角度出发,取物以时、用物有度、取物不尽物,边发展边保护。取物以时,指向自然索取生产生活资料时要考虑动植物生长的时令因素。如“禹之禁”规定的每年林木生长之季不伐木、鱼鳖生长之季不网罟,就是古代的山林川泽休养生息制度;孔子也曾指出,“断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礼记·祭义》)用物有度,指开发、利用生物资源(包括非生物的自然资源也应如此)要有节制、节约,要合理、适度,不要滥用、浪费资源。因为“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以有时有限奉无极之欲,而法制不生其间,则必物暴殄而财乏用矣。”(《策林二·二十六》)取物不尽物,指取用这些资源时不可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应为资源的再生与可持续留有余地,如“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毋麛毋卵”(《礼记·月令》)等等。这样,才能更好地协调人类维护自身生存发展的客观需求与尊重非人类生命的基本生存利益及其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文章来源:《人类工效学》 网址: http://www.rlgxx.cn/qikandaodu/2021/0514/499.html
上一篇:堇菜下士和他的马提尼克爱人
下一篇:现代办公空间设计的思考